日记 · 2019年3月16日

Blog
Back

最近处理的事情比较多比较杂,忙忙碌碌学期过半好像没有什么收获,这两天心情也比较抑郁,所以就想写写日记了。今天是周六,一个人在实验室,天气中午还是阴天,现在放晴了。写日记的目的也是想多锻炼一下自己的表达吧,一个是微信聊天都是一个短句、一个词就按一下发送,很难有机会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发朋友圈的时候从一段话变成了一句话,再变成一些词组,最后连标点也不知道放哪里了,似乎从高中以后,生活阅历不断增加,但语文水平略有退化。最后就是写英语论文的时候总感觉自己没办法一下子把事情描述清楚,而老板轻而易举能做到,还记得以前上过新东方的写作老师说过,英语作文写不好本质很多都是中文都没说好,用汉语都不能把事情表达清楚,更何况英文呢。

因为想用一款软件记录一下自己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和书籍(装装逼),所以上两个月下载了豆瓣并重新开始用起来,最早是因为豆瓣FM接触豆瓣的,后来也跟着刷了很多 TOP250 的电影,但一直没用过豆瓣的社交功能,也没有用它来记录日常和心情日记,因为从空间到微博到人人最后到微信都无缝衔接了。大概十年过去,回头看豆瓣,依然还是那个豆瓣,谨慎地开发着自己的每一个功能,谨慎地完善着自己的界面,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希望知乎凉了之后,知乎体不要在豆瓣继续盛行,希望豆瓣社区依然保持着原先的活力。

在豆瓣经常刷到一些人的日记和随笔,和打哈欠会传染一样,我看多了也想自己写点日记。那么问题来了,写在豆瓣还是写在自己的网页呢,我确实纠结了一会,觉得两个都可以,因为我是一个不想两边同样的内容都发一遍的人(尽量),比如电影书籍记录在豆瓣,照片记录在 Ins,微信只想偶尔刷一下存在感,告诉大家我还活着。微博让人又爱又恨,下文再谈好了。一开始对豆瓣的定位是不想做一个全透明的人,知道的人就知道,不知道的人就不知道,和这个博客一样,都是半透明的存在。因此放到哪里就都差不多了,日记放到豆瓣可能会有更多的曝光率,会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但也就那样。技术笔记我更倾向于放在自己的博客,因为支持 Markdown,虽然这个排版也不是非常好看,但懒得改了。那就干脆长文章都放在自己的博客吧,除了 Markdown,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假设豆瓣日后倒闭了,我的数据依然还在。 相比之下,豆瓣虽然网页功能简单,但使用起来非常直接。微博真的不友好,使用起来能感觉出它后台程序员的水平比较一般,关闭评论后还能看到一两个评论的数字,设置界面常年点了没反应,很多链接都是死的。最近想注销一个不想用的微博小号,需要在原来常用的手机登录,并手动解除一切关联账号后才能注销,非常繁琐,虽然可以理解微博想尽量多的留住用户,但这只会增加用户的厌烦感,让人想更快地摆脱这个平台。 曾经想通过微博,做一个摄影博主,一套写真片20张精修,普通摄影师也能有600人民币左右的收入,虽然拍照前后算上沟通要三四小时,精修照片也需要三四小时,不是特别划算,不过挺好玩的。但后来有一些事情,自己也确实不太上心,就没继续弄了(不然现在新相机的钱也有了)。还留有微博的另一个原因是想看 DOTA 相关的新闻周边和一些会 at 我的搞笑微博。我感觉现在的微博已经是一个网红和粉丝维护联系的工具了,那些大红的明星不会看粉丝的留言,粉丝的互动也鲜有被明星关注到的时候。比较有趣的反而是一些热门神评论。身边的小伙伴会把微博好友圈当成树洞记录心情,有时候上去看看还蛮有意思的,但我一般遇到糟心事,在我有空发动态之前我已经想好解决办法去处理了。若是让我非常头大的事情,我更习惯在处理好这件事之后,写篇日记。因此是时候告别微博小号了。

最近看了一篇讲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的故事,和 DD 在自走棋八人口搜三星卡才上九人口的理论,让我顿悟了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如果这件事让你再做一次,你还会这么做吗?这是继“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就独自前行。如果你想走得远,你就结伴而行。”和“走一步看一步”之后我的第三条人生准则,第一句是初中语文老师兼段长在一节课上对我们说的,那时候我总有点觉得他的第一句话在暗指我,因为那时候我的成绩常年稳定在班级第一年段前六,甩了我们班第二名一大截。不过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就是了,一直以来奉为圭臬,毫无保留的教身边小伙伴一些问题,也一直在向身边优秀的小伙伴学习。第二句话是我高中搞竞赛的时候,大家自我安慰的一句话,那时候竞赛除了平时的训练,还有考场的运气,毕竟是一个 BUG 会导致整题零分的比赛,一个比赛一共也就六道题(最早省赛是四道,第二年开始改为两天,每天三道题),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每道题都百分之一百细致。于是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竞赛的路能走多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滚回去高考,于是就用走一步看一步来不断安慰自己,也鼓励自己尽量往前走。

到大学的时候,我发现人生的规划不再是高中那个上一个好大学这么目标明确了(在专业已经想好的情况下),不能再靠走一步看一步了,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长期发展方向,工作就是工作,科研就是科研。感触最大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异地谈恋爱,在毕业没多久还分手了,那时候待在厦门,再不努力就要去考公务员了。压力真的很大,那时候会反思大学三年,谈一场异地的恋爱,一周四天往返两个校区,路上通勤两小时,确实耽误了很多时间,是否真的有必要呢?第二个反思是校毕业红毯,因为大四下的时候没有好的录取结果,我是很不想走学校的红毯,在广州5月8号回上海的时候,悦儿想报名学校红毯,我是拒绝的。她想让我转发到朋友圈拉票,我也是拒绝的。最后我发现可以刷(数据库统计的票数的时候不是原子操作,记录重复ip和统计票数是分开的),大家都在刷票,我也写了一个程序刷,当然最终统计的结果,都去除了刷了的票数。当然事情的结果,是我们没有上学校的红毯,也冷战了很久,事后也有几次那这件事情出来说:你连努力都不愿拼一下,如果你知道会因为这件事情分手,你还会这么做吗?这真是灵魂拷问,我仔细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件事再来一次,我还会这么做吗?我的答案是,我还会再做一次,即便这会摧毁了我大一时许下的诺言。涉及到我为人处世的原则的部分我就不表了,我想说的重点是做一件事情的判断标准。我们能够用结果去判断一个选择好还是不好,它能够帮助我们分析什么样是正确的选择,但这同时也是马后炮的行为,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在当时,我们总是会按着当时情形下的最佳选择来做选择。

什么是当时的最佳选择?在当时的心情、所收集到的信息、过往的经验做的一个有利的最佳选择。项羽不杀刘邦,项羽想借刘邦击败幕后的楚后怀王,同时杀了刘邦,刘邦的军队不会凭空消失,据史记当时刘邦的军队比项羽多。至于项羽日后拜于刘邦和鸿门宴是两回事,不能把这个强因果加上。项羽做了一个最佳选择。至于我和悦儿在大学的恋爱,我也觉得我做了一个最佳选择,爱情除了PUA天才无师自通,书上没写,老师没教,爱情的知识哪一个不是靠时间积累而来的,而且一千个女生就有一千种恋爱方式。我自认为我坐校车也是一个不后悔的选择。至于毕业红毯,我一直对拉票很反感,认为强行走的红毯没什么意思,这也是我不想走的一个主要原因,大学四年没有学术上特别突出的地方,虽然学了一堆东西,但暂时还没有发力的时候,我并不适合走在红毯上。如果再来一次,我也会再做一次相同的选择。

考虑当下情况,做一个不后悔的选择,而不是通过结果去推测这个结果的好坏——是我目前的一个行事准则。因为只要失败率不是严格百分之零,每个选择都有可能导致失败,如果每次都用结果去反推选择的好坏而不加以思考,那人生会很迷茫。这个准则会在什么时候改变呢?我也不知道,希望到时候的自己,各方便都会比现在更好一点吧。 人生那么多选择,不同选择构成了不同人生,哪能每次都选对呢,大概这就是人生的美妙和无奈吧。 写在自己博客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修改自己写的东西。

© Yongqing Liang (root [at] lyq [dot] me).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