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

Blog
Back

金庸先生在10月30日仙逝,那个从小陪了我无数个寒暑假的武侠电视剧的原作者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心中甚是感慨。忙里偷闲,一鼓作气把《天龙八部》的小说补完了。《天龙八部》的电视剧我最早看的是林志颖和刘亦菲主演的,电视台播过好多年,完整版是我爸拷贝在电脑里给我看的,当时一起拷贝在电脑里的还有《士兵突击》。 看小说之前,自以为对《天龙八部》的剧情脉络十分熟悉,先是段誉六脉神剑的剧情,然后是乔峰在丐帮的事变,接着是虚竹偶得神功,在少室山三位正派男主角第一次齐聚并大显身手,最后以萧峰自尽于雁门关而全书告终。断断续续看完了好几遍电视剧留下的印象是,习武后成为一个英雄。因为电视剧对于很多人物心理的变化难以一一描述,因此这个粗浅的理解想来只是领悟到了金庸先生想表达的第一层境界。 看书与看电视剧相比,简直是另一种享受,金庸先生对叙事和情绪流有非常准确地把握,往往是看了两段后就停不下来,非要看上三四章才觉得过瘾。书中有三四百号人物,他们的背景和性格,或是一笔带过、或是三四句、或是贯穿全书,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武侠世界中。反观电视剧就没有这么强的表现力了。可能是我看过电视剧的原因,书中人物的音容相貌读起来也觉得十分有画面感,段誉是个风情书生,王语嫣有着沉鱼落雁的面容的仪态,虚竹是个愣头愣脑的小僧,乔峰是个豪爽的北方汉子。说起武功招式更是琳琅满目,但各有各的不同,即便只读文字也让人印象深刻,读起来仿佛就是在当时的旁观者。

讲了很长的引子,下面我想讲讲我对这部书的理解。一是武侠,二是人物,三是求而不得。

武功本身就分上中下等,以少林寺的武学为尊,其余正派各有所长,比如大理的六脉神剑、丐帮的降龙十八掌、逍遥派的小无相功,还有一些江湖帮派的快刀流绿叶衬红花,或者打酱油,或者只存在于王语嫣的武林学识中凑个数。要在江湖上立足,嘴上吹牛皮是没用的,最终还是要靠一身真凭实学,不然不仅被人打倒颜面扫地,甚至还可能把性命给交代了。 学一门上乘心法,深厚的内力可以敌过一般武学招式而不至于受伤。学到了一门上乘武功,便可以在江湖里扬名天下。然而这个人人都懂的道理,在江湖里却不是人人可得的——因为下层武学向上层武学晋升的通道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换句话说,武学门派是一种社会阶层的缩影。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收徒原则,六脉神剑只传出家人,少林寺需要剃度出家,至于逍遥派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提到本门本派都是杀头之罪。另外,偷学别派武功也是遭江湖人唾弃的欺师灭祖的行为,天竺人波罗星潜入少林寺只为了学武,神山上人为了一窥七十二绝技更不惜自己的名誉,虚竹因为怕欺师而在一开始不敢接受逍遥派的武功。那么,从小在一个名门正派里学武是否可行呢?少林武学纵然博大精深,然而从小僧做起,如若不是像乔峰一样被高僧有意栽培,可能到了一头白发才能精通七十二绝技中的三四,大多数还是只能拿着少林棍站在后面跑龙套。正因如此,江湖上的英雄才有了故事,武学才有了传说。信息不对称让名门正派才有了统治力,这与勤奋的关系不大,假设每位习武之人都勤学苦练,然后他们学的武功决定了他们今后的发展道路,除了极少数偶得天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一等一的高手,也不是所有的小门派能够一夜之间成为一个显派。这是个很让人失望的结论,阶级固化,上升通道被严格控制着,底层武学十年的勤学苦练可能不如别人一日的修为。那么修习下等武学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我想,应该是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吧,活在下层武学的人,只要不遇到上层武学的人,都还是能快乐地度过一生的吧,只需打理门中小事,平日里行侠仗义,照顾一方百姓。偶得天书固然好,但没有也无妨,这种生活本身也被很多平民百姓羡慕着。

金庸先生小说里对人的描写算是很立体的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面,让人能爱能恨能哭能笑。可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看到对方的,大多数只是他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面罢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打理着自己的社交界面,只展示普世认同的一面或几面,害怕别人 Judge ,害怕言多必失,害怕自己的三观与别人不同,害怕自己被孤立。另一方面,当两个人终于鼓起勇气,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安全舒适区的时候,也会因为看到了对方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而快速地离开。真诚,成为了这个时代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一个极好的评价词语。谁又能有几个敢、愿意、能够、放松地把内心所有想法,所有阴暗面都和 TA 分享的朋友呢,真的很少很少了。

《天龙八部》在我看来,除了几条主线之外,一条令人震撼的暗线是所有主人公都有所求而不得。段誉想逍遥江湖却最终坐上了大理国皇位。萧峰想做汉人却当不成丐帮帮主,想在边塞放牧却被迫挟天子退兵,想找寻幕后黑衣人最终却发现那人是萧远山,终于找到真爱却将阿朱一掌打死。虚竹相当一名普通的和尚却无奈犯下八大戒还俗离开少林寺成了灵鹫宫宫主。慕容复当不成皇帝,王语嫣嫁不成表哥,包不同没能看到主公当上皇位的那一天,曼陀山庄李青萝得不到段正淳,南海鳄神做不成大恶人,段延庆得不到皇位,李秋水和天山童姥得不到无崖子,木婉清得不到段誉,阿紫得不到萧峰,游坦之得不到阿紫,鸠摩智学不到六脉神剑和金刚经,耶律洪基不得南下,波罗星无法将少林绝技带到天竺。整部书打打闹闹许多年,书中人物命运线交叉互相羁绊,每个人流血又流汗折腾了那么久,最终得到的大多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要的。你不能说他们每个人都不努力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这是中学作文里最常见的一种励志鸡汤了),而是左右他们最终得到结果的,与他们的努力的相关性实在是太小了。每个人看似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实际上也在被别人左右着命运。 段誉若不想当皇帝,那么他就要保段正淳不死,保段正淳不被李青萝和慕容复抓到,半路上自己不能被迷香迷倒。然而在雨夜被骗走所有打火石而尽力打火,是一个在平时百分之九十都是正确的决定。因为这个百分之十错误的小概率事件,改变了他自己和段正淳以及一系列人的命运走向。一种心态是佛学,向鸠摩智一样,走火入魔时被段誉吸走全部内力,最终大彻大悟,放下所有欲望,回到吐蕃国继续当国师传扬佛学。 另一种便是思考,面临选择时应该如何做决定:

  1. “都很好理论”,如果两个选择差不多,那么其实对你来说选哪个都一样。
  2. “从众理论”,把选择交给概率,每次走赢面最大的那一步。谁说大自然不掷骰子呢?

这是朴素的决策,但赢面最大不代表着那一步是你正确的选择,因为赢面是统计意义上的说法,如果有一千个平行宇宙和一千个你,那么赢面最大的才有意义。但对于个体来说,每一次选择都代表着一次观测的结果,未来的无数可能都坍缩成了一个结局,它只有好的和坏的两种。人们常说,每个人都由无数平凡或不平凡(这个“或”是一句废话)的选择构成的,于是这些选择构成了世上那么多与众不同的人。四字节的 unsigned int 已经能说明二元选择能产生多大的空间了。那么每一步应该怎么走呢?

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让我们能够做一些基本的决断保护自己不至于缺胳膊断腿和英年早逝,但遵循着本性去度过余生,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遇到危险就逃跑,这显然和爬行动物没什么区别。因此人类文明有了智力的东西,它除了用来约束一些本能的冲动,也能帮助你整合当前局势,做出正确的决定。 整合当前局势是指永远试着找到隐藏的,未发现的变量来评估当前局势,用一个变量看问题,可能会得出 60% 赢面的选择,用两个变量看问题,可能赢面上升到 80%,用三个变量的话可能有 95%。随着发现的变量越来越多,我相信能够找到越来越合适的对策去应付每一种情况,即便他们有细微的不同。 然而找变量是永远找不完的,永远有一个未发现的变量隐藏在背景噪音里,让你失败,让你走向一条不想走的人生。能否通过设立一个防错预案来避免悲剧的发生呢?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是一个朴素而有用的防错预案。比如段誉一行人中了醉人蜂的那次,如果不是所有人都在屋里,一半的武功好手在屋外,至少也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通常来说,做一个最坏的打算,看能不能接受或者有没有补救的办法,即每次选择最坏情况最好的选择,这样做出的决定总不至于太差。至于最好情况最坏的那个呢?一般也没人会这么选吧。唯一的一种情况是,在解释最好的最坏和最好的最坏这两个一般不等价时用到的例子:如果是班上的女生,最好看的女生中最不好看的和最不好看的女生中最好看的,一般前者会比后者好看点吧。 一个无奈的事是,那么多的故事和小说都在讲同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不断选择,产生了不同的喜剧和悲剧,唯一不变的是,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你想要的。我们前面说的小心翼翼地做每个选择,从收益上看应该是获利很低的,因为即便你做了九十九个正确的选择,但一个错误的选择可能就让你终生懊悔不已。走一步看一步,不必一直沉浸在过去做错的事情中,因为你可能已经成功避开了很多错误的选择了,酸甜苦辣都是人生啊。

写在最后的一点感想,我看过金庸先生的几个作品,感觉都有一些固定的叙事套路,开篇必有一个武功排行中上,可以把主角吊打的“恶人”登场,从头到尾串起整个故事,最后主角的武功必在他们之上。《射雕英雄传》里的梅超风,《天龙八部》里的四大恶人,《神雕侠侣》里的李莫愁,《倚天屠龙记》里的谢逊,《笑傲江湖》里的快刀田伯光。他们的戏份从头到尾都有,少了他们,故事就少了分乐趣,他们既是蝴蝶效应的开端,本身也是蝴蝶效应的受害者。 就像《云图》里传达的,每个人的命运和别人的命运其实都连在一起,只是我们无法感觉,或者无力改变这种羁绊罢了。

© Yongqing Liang (root [at] lyq [dot] me).RSS